首页 > 水果蔬菜>详情

古代说的门当户对,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啊?

来源: admin 发布于:2022-06-22 05:43:38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包办婚姻为主的古代中原地区,两户人家联姻,结成秦晋之好,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门当户对。

2.郎才女貌。

3.家风人品。

4.命理相合。

5.其它因素。

门当户对这一条,说的是婚嫁双方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相当,不管有没有道理,从古至今,很多人还是蛮在乎的。爱情遭遇现实的时候,谁脆弱,谁强大,我想每个人自己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

有些人不信邪,喜欢攀个高枝,这也无可厚非,人往高处走嘛。但是要好好提升自己,人家一个小目标就是一个亿,咱们也要好好掂量一下自个的本事。

当然,真正的爱情是能够冲破所有羁绊的,也是值得尊敬的。

前年去徽州游玩,游览一处祠堂时,第一次听导游讲“门当”和“户对”,原来这是两个建筑概念,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今存留不多了,有意思的是,我第一次知道“门当户对”原来长成这样子的。

门两旁的一对石鼓为“门当” 湖南大学建筑学柳肃教授这样说,中国古代“门当户对”只有一个含义,就是男婚女嫁时两家人家财富地位相当,没有别的含义。建筑上从来没有“门当户对”一说。门簪是用来搁门匾的,当然看门匾也可以看出户主人的家世地位。所有的大门,宫殿、寺庙、祠堂、书院、会馆等等,甚至陵墓建筑都有门簪,和家世婚姻没有任何关系。“门当户对”现在的说法是近年来旅游发展的产物,这是导游们编出来的。

虽然如此,但其实,门当户对还是与建筑中的门当户对有点关系的,至少是从建筑学中引伸出来的概念,不过拐的弯儿有点多。

建筑学上的门当和户对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门口的相对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对石墩或石鼓,包括抱鼓石和一般门枕石,俗称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用石鼓,是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人们以为其能避鬼推崇,百姓信其能避邪。

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圆形为官宦之家,商贾之家没门当必须是方形。也有一说,文官的家用圆形的“门当”,武官的家用方形的“门当”,所以大老远一看,就可知道这家的主人是文官还是武官。

户对,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比较典型的为短圆柱形,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一般是成对出现。户对的大小和数量与官品职位的高低成正比。古时三品以下官宦人家的门上有两个门当,三品的有四个,二品的有六个,一品的是八个,只有皇帝的皇宫才能有九个,取九鼎之尊之意。

有“门当”的宅院,必须有“户对”,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但在古代成为阶层和地位的划分,数量和大小代表了自家的等级身份,后来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婚女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古代说的门当户对古语中的“门当户对”是一个汉语成语,用于选择配偶上,指要结亲的男女双方,必须是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它成为引申用来衡量婚姻双方家庭地位和等级的词语。

旧时儿女定亲,一般都是派人去对方家门前看看,通过“门当”上雕刻的纹饰和图案或者是“户对”的多少和形状,即可判定出对方家庭或商或官,或文或武,或官至几品,一目了然。

久而久之,门当户对的择偶条件就成为子女婚嫁娶配的标准,就是官对官,商对商,皇亲对国戚,百姓对布衣,也有了后来的攀高门一词。这在君臣父子纲常的古代中国,在“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旧习俗里。

门当户对成为多少真心相爱和美满婚姻的杀手,使两个相爱之人无法跨越“门第”观念,成就自己的幸福婚姻。但也成就了一些阴谋小人,为了攀附权贵,不惜一切代价,设法抬高自己的地位,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婚姻要不要讲究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是家族制婚姻观念的体现,婚姻由最初的松散形式转变为后来的家庭制观念的过程,也是女性遭受奴役,成为婚姻附属品的过程。

年轻人追求爱情的自由总是与年长者追求家族观念的理想相背,所以,宗族制下的婚姻严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约”,以求对自由美好爱情的限制。这背后便是人性自由与宗族观念的矛盾,这种矛盾制造出来的悲欢离合成为诸多艺术和文学大师们所表达的主题。

现代人随着思想的进步,两性关系中女性的解放,已摒弃了“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婚姻观念,倡导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婚姻观,不再把门第观念看得十分重要。

但契约式的婚姻虽不再过于强调双方门户相当,但对双方在志趣、性情、生活环境等方面尽可能多地有相通之处,这样才便于双方沟通交流。

恋爱产生的是激情,它可能会让两个有差距的人产生互补,互相吸引,但真正的生活不是靠激情,而磨练的是两个人的生活琐碎,所以相同之处越多,彼此越能互相理解与包容,否则,也将会为今后婚姻的埋下隐患。

那么,婚姻是不是一定要讲究门当户对呢?其实这是一个悖论。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中谈到婚姻起源到形式固定,这以后所有的模式都是人类强加于婚姻的,都是除了繁衍生息以外的有目的性的行为。

婚姻是随着文明的起源而开始的,它为男女共同生活划定了界限与规则,用法律和道德的形式加以约束。人类社会早期,随着等级的划分,阶级的出现,对婚姻制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不同阶层之间互不通婚,低阶层受高阶层奴役的现象。

现代文明解放了思想,不仅改变了古代提倡的“门第”之见,也改变了“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婚姻观念,代之以自由自主的新婚姻观。

因此,现代婚姻观并不强调门当户对,但对于双方的认知、思想、文化、道德等观念差异,还是要考虑的。毕竟这些因素会对婚姻中双方的交流相处带来很大的影响,甚或影响这个婚姻契约的履行。

古代的门当户对只考虑双方的家庭状况,更多地考虑的是家族门第和等级,并没有将婚姻双方人的因素考虑进去,所以造成的思想僵化与观念固化,酿成了很对婚姻悲剧,象梁山伯与祝英台,像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现代婚姻将人的思想从桎梏中解放出来,给婚姻极大的自由空间,就是让双方在接触与了解中寻求相同之处,以适应未来漫长的婚姻生活。

在当今恋爱自由的社会,年轻人的婚恋观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古代人梦寐以求的婚姻自由正在变为现实,成为常态,但婚姻失败造成离婚的人也与日俱增,离婚率高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婚姻自由的体现,但这并非是今天才有的现象,古代少有是因为道德使然,不能说婚姻美满,尤其是在门当户对旧的观念左右下,女人在婚姻中的地位低下而已。

当人类的婚姻摆脱了纯粹繁衍生息的行为时,开始追求双方精神上的愉悦,婚姻便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为了培育后代,一方面为了追求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

古代追求的门当户对,虽然说是双方家庭生活背景的相似可能会对双方的结合带来方便,但如果没有情感作基础,这样的婚姻不见得就能幸福。那种将门当户对当做婚姻绝对条件的观点未免也不可取。

现代婚恋观里,不应再固守这种僵化,但也要求两个人能在学习、生活和趣味方面要达成共识,因为,恋爱时两个人的激情,互补为好,然而一旦生活在一起,两个人还是相同之处越多,就越容易达成一致,使生活和谐。

所以,社会主流真正倡导的婚恋不以门当户对为基础,而是以精神志趣相投,生活方式更加和谐为导向。家和万事兴,这既是古人创造的家庭生活理想,也依然是我们当今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景。

婚姻生活的幸福与否,其实最终还是取决于人本身和人的思维观念。

我是@文心书城 ,感谢收看我的回答,与你一起聊天说地。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