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药兽药>详情

古代医学大家都有谁,分别都有什么称号?

来源: admin 发布于:2022-07-06 17:16:50

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涌现了不少的名医,特别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四大名医,有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他们不仅个个医术精湛,而且还有名著:例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是国家药典,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东方医药巨典,扁鹊医术高超,被荣为神医,他还著有《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现在的四诊法就是扁鹊创造的。华佗医术全面,擅长外科,精于手术,他曾给三国名将看过病,关羽,曹操都是华佗医治的,他医名远扬,流传千古。

扁鹊(前407—前310),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名言: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华佗(145-208),字元化,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华佗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三国志》、《后汉书》中都说华佗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

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张仲景(150—219),字玑,东汉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人将《伤寒杂病论》改编成《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前者论伤寒诸症,后者论杂病。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即根据病变的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决定治病原则的一些理论,世称八纲辨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记载了三百多方,方中列举了汤剂、丸剂、散剂等十余种做法,开后世方剂学的先河。

名言: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皇甫谧把古代著名的三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654个(包括单穴48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

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

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世称小仙翁,其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他还提出了不少治疗疾病的简单药物和方剂,其中有些已被证实是特效药。如松节油治疗关节炎,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雄黄、艾叶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等。葛洪早在1500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些药物的效用,在医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名言: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

孙思邈(542-682),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孙思邈有丰富的医学经验,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珍断、治疗、药物、方剂等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均有精辟的论述。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

名言: 养性十大要: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曰导引,五日言论,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曰禁忌。

钱乙(1035—1117),字仲阳。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名言: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朱丹溪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所著《格致馀论》,认为多种疾病的病机,均由“阳有馀、阴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张“滋阴降火”。对于当时《和剂局方》中用药偏于温燥现象,著《局方发挥》加以批评。另著《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等。

名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李时珍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怪八脉考》、《脉决考证》等流传于世。

名言:饮食者 , 人之命脉。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叶天士(1666—1745),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状,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

名言: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从鼻吸而入,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凉微苦,气分上焦廓清则愈。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