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机温室>详情

大棚黄瓜怎样控制湿度

来源: admin 发布于:2022-06-01 13:55:50

黄瓜大棚种植危害最严重的是灰霉病和霜霉病,高湿环境下会严重发生(灰霉病在相对湿度95%以上发生,霜霉病在相对湿度83%左右可能发生)。将棚内的湿度控制在60%~80%,可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在棚内悬挂湿度计,可准确了解棚内湿度的高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通常,温室因其封闭严密,室内湿度一般比室外高20%以上。特别是灌水以后,如不注意通风排湿,往往连续3~5天室内空气湿度都在95%以上,极易诱发真菌、细菌等菌类病害,并且蔓延迅速,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及时调控、降低设施内的空气湿度,是温室蔬菜栽培最为重要的技术措施。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全面积覆盖地膜。覆膜后,土壤水分蒸发受到抑制,其空气的相对湿度一般比不覆盖的下降10~15个百分点。
(2)科学通风排湿,增大昼夜温差。空气湿度在其绝对含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的下降而升高。根据这一规律,白天只要温度不超过作物适温范围的上限,不须通风,以高温降低空气湿度。
通风要在傍晚、夜间、清晨进行。一般在下午4时拉开风口,通风排湿,室内温度降至16℃时关闭风口;傍晚放苫后,在草苫下面拉开风口,只要室内夜温不低于作物适温范围的下限,风口尽量开大;清晨拉揭草苫时拉开风口,通风排湿30~45分钟后关闭风口,快速提温。这样做既可有效降低室内的空气湿度,又能使夜间温度维持在10℃~16℃,扩大了昼夜温差。较低的夜温既可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加养分积累,又能缩短和避开霜霉、灰霉等病菌侵染发展,减少病害发生。
通风还应结合室内湿度与作物的生育状况灵活掌握,如果设施内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0%时,且作物已经发病,则应以通风、降湿为主,只要室温不低于作物适温下限,可尽量加大通风量,快速降湿,以低湿度和较低温度抑制病害的发生。如果室内湿度在70%左右,作物又无病害发生,则可适量通风风,使温度维持在作物适温范围的上限,并适当增高2℃~4℃,以便提高地温,促进发根、以根壮秧和增强光合作用。
(3)科学灌水,让无滴膜上的水流到温室外。方法如下:安装温室底膜时,将细铁丝置于每根骨架的腹面,用“∩”型绑缚方式,把串入底膜上缘缝筒中的钢丝固定于骨架上,固定后的钢丝低于所处部位骨架外缘0.3厘米左右,这样做可使主膜与底膜之间的重叠处留有缝隙,主膜上的流水从缝隙中流向室外,从而降低室内湿度。
(4)操作行覆草吸收水蒸气,降低空气湿度。
(5)升温降湿:采用这种方法既可满足植株对温度的需要,又可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当植株长到具有抵抗力时,浇水闭棚升温达30℃左右持续1h,再通风排湿。3-4h后棚湿低于25℃时可重复一次。早晨揭苫后,一般情况下不要放风,在不伤害栽培作物的前提下,应尽量提高温度(如黄瓜,可让温度上升到32摄氏度)。随着温度的上升,湿度则会逐渐下降。当温度上升到栽培作物所需温度的最高值时,开始放风。
(6)无滴膜覆盖。无滴膜覆盖可以克服棚内倒附着大量水珠的弊端,明显降低湿度,且透光性能好,有利于增温降湿。
(7)采用滴灌或渗灌。滴灌、渗灌除了具有省水、省工、省肥、省药、防止土壤板结和使地温下降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降低因浇水而造成的空气湿度增加。
(8)膜下滴灌。膜下滴灌综合了地膜覆盖和滴灌的共同优点,是降低棚内湿度的有效措施。方法是地面起高垄,然后在高垄中央放上滴灌管,再覆盖地膜。

(9)粉尘法、烟雾法用药。棚室内必须施药时,若采用常规的喷雾法用药,会增加棚内湿度,这对防治病害不利。采用粉尘法、烟雾法用药,则可以克服以上弊端。
(10)中耕散湿。利用晴天棚内温度较高时,浅锄地表,加快表土水分蒸发,以降低棚内湿度。

(11)用粉尘剂,粉尘剂是由农药原药与惰性粉(如滑石粉)等经过特殊工艺(气流粉碎技术)加工而成,具有一定规格的新剂型农药。粉尘法是借助器械,利用粉尘剂防治病虫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利用粉尘的飘翔效应,使农药粉尘颗粒在棚室空间自由、均匀地落到作物上,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同时又能降低棚室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相关资讯